64 不再受骗-《被嫡姐换亲之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仔细琢磨了一会,朱夫人点头,自言自语地说:

    “这纪二姑奶奶,还竟是个烈性的人呐。”

    晚饭前,纪明遥再次与崔珏一同祭奠了姨娘。

    这是姨娘走的第十二年整。

    杀她的凶手已经偿了命。

    但凶手的女儿—当年恶意说谎,想与安国公一起包庇凶手的人——却已长大成人,将要出阁成婚了。

    纪明德定亲的日子竟与姨娘的忌日是同一日。

    真有趣啊,安国公府。

    纪明遥睁开眼睛。

    “姨娘沈氏之位”。©“我姨娘到底叫什么名字呢。”她轻轻问出声。

    “姨娘没提过吗?”崔珏握住她的手。

    “没有。”纪明遥望着灵位说,“姨娘从不说她做妾之前的事,满府也没有一个人提。临去之前,她也只叮嘱我,‘多听太太的话,敬爱太太,没有太太,哪里有我们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知道姨娘的来历。”

    她忍住叹息。

    “我更不知道她还有没有家人。”

    她没能忍住掉下眼泪。

    “姨娘一去,从前服侍过她的人,连我一开始的奶娘,也陆续全被调走了。我身边的人,都是后来的。”

    她接过了崔珏递来的手帕。

    “所以我有时会想,”她看向崔珏,“如果我忘记了,我也死了,世上会不会就没有人再记得她了?”

    “夫人不会死。”崔珏松松将她圈在怀里,“夫人不会忘,我也不会忘。”

    他承诺:“我会和夫人一起记得。”

    “她最爱吃槐花炒蛋。”纪明遥说,“春日里几乎每天都点。还爱吃清炒豌豆苗和炸鹌鹑。”

    这三样菜,第一样要有时令鲜花才能做,夫人与他成婚时,已经过了季节。后两样,都是夫人日常最爱的菜肴。

    看向姨娘的灵位,崔珏心内说声“失礼”,将夫人抱得紧了些。

    希望姨娘不要怪罪他对夫人轻薄。

    “她还喜欢吃苦瓜。”纪明遥擦干眼泪,又笑了,“可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!可见亲母女的口味也不会完全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爹不喜山药,娘最不爱秋葵,但我并无忌口。”崔珏也说起自己的父母,“倒是大哥随了爹。”

    “二爷,”纪明遥便问,“你长得更像爹,还是更像娘?”

    “都说我更像娘。”崔珏声音轻缓。

    “我也更像姨娘!”纪明遥高兴,“前年还听冯嬷嬷说了一句,说我和姨娘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!”

    她和安国公一点都不像!!

    超级大好事!!!

    “姨娘以前给我做的布老虎、小包袱,还有好些东西,我还留着,”对姨娘的灵位一笑,纪明遥拽崔珏走,“我找给你看!”

    简素的木箱约有四尺见方,里面装得很满,崔珏一眼就看到了夫人说的布老虎和小包袱。

    他小小心捧出来,拿在手里端详,看得出针脚绵密用料柔软,一针一线,全是姨娘对女儿的疼爱。

    似这样的针线,短短四年里,姨娘给自己的女儿做满了一整箱。

    纪明遥却在走神。

    就在一个月前,她还在想,她完全不遗憾没做成“温家人”。但其实,不是完全如此。

    在安国公府骗自己太久,她险些模糊了,她该追寻姨娘真正的来历。

    若身在理国公府,近水楼台,调查更方便。

    但现在,她几乎已和温家断绝往来,而安国公府里,早便没有任何线索。

    该从谁开始入手?

    还是,在没有一定的胜算之前,她不该打草惊蛇,应继续佯装毫无疑心,伺机而动?

    山西省,大同府。

    城西一处小院内,沈老二与沈老三终于安顿下来,坐在一处吃晚饭。

    “二哥,”沈老三嚼着馒头,嘴里含糊不清,“你竟然在这边置了房子!还有个铺面!家里都不知道!”

    “是不是娘私下里给你娶媳妇的钱,你都花在这上了?”他忙问,“难怪你总不愿意说亲!”

    沈老二没言语。

    他默默灌下一盅酒。

    酒很辣,直辣得他心口疼。

    二哥不说话,沈老三也没工夫多问。

    从扬州到这走了一个月,简直把他的命累掉了半条!今天上午进城,一整天都在安放货物,安顿伙计,到现在才能坐下来清净吃口热饭。二哥这些年各处走,也真是怪不容易的。

    这一路过来,花的都是二哥的钱。吃完饭,沈老三不好意思叫二哥收拾,自己去把碗给洗了。

    沈老二就在灯下翻看账册,筹划路线。

    十八年前,家里搬出京城,躲到扬州府,理国公府是全程派人跟着,但不知这些年里,他家是不是还留了人在扬州监视。不过,至少他这一次来山西,没察觉有人尾随。

    沈家只是平民百姓,对上理国公府,就像拿鸡蛋去碰大象,或许理国公府认定了他们不敢作反,

    早就不在意了。

    但他不能掉以轻心。

    先转路来大同,再去京城,到了京中,就只当自己是大同人,不再提“扬州府”一次。

    想找到大姐姐在哪,终究免不了要与理国公府的人打听。

    沈老二沈相清合上账册。

    他叫来三弟,对他安排:“半个月内,你必须把大同话烂熟在心,做到张嘴不带一点扬州口音,听见你的名字更不许有反应。否则,你就留在这给我看铺子,我自己去京里,你不必跟去了。"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