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2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-《五代河山风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北方的山和西南那种到处都是九十度甚至超过九十度悬崖林立,山高沟深,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的山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植被没有那么茂密,地势没有那么险要,大量的游牧骑兵南下时很多山地丘陵马匹是可以越过的,只是速度慢了一些而已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他们选择的进军路线其实很多,想要南下非常迅速和自由。

    可有了长城之后就不一样了,史皇帝抚摸着这些古老的砖石,就像这条数百里的北齐长城,即便它已经饱经风霜,可一条平均高度三丈多,城头可以跑马的长墙立在这,横亘数百里,即便没有人把守,辽军的大规模部队也不可能翻越。

    这样的墙近千斤重的马肯定是翻不过来的,人如果不着甲,可能有少数身手好的能翻过来,可要说一把一支大军送过来那就是痴心妄想。

    这就是这条长城最大的作用,如果没有北齐修建的长城,契丹人南下完全可以不走大道,北口东西两侧的山并不高,也不是非常陡峭,他们可以翻山越岭,到处去走,漫山遍野都是道。

    有了这条长城在这,即便城头无人把守,即便长城已经废弃多年,辽军大部南下,就必须集中走北口关门,无论来多少大军,都要集中在北口关城越过大道,随后走河谷南下檀州。

    这就是长城最大的战略意义,它能完全改变敌人的行军路线,让北方南下的军队必须聚集到某些固定隘口,并且使得防守方可以预料路线。

    不然在漫长的数百里地界上,谁能猜到北方南下的大军会从哪里越过山地。

    毕竟是隋唐也在使用的长城,这条长城上没有什么大断口,保存十分完好,在北口关城附近,辽国人拆掉了关城大门,废弃了城楼,因为这里的关门十分宽阔,他们没有拆了城楼。

    史皇帝和李处耘等将领实地研究了一天,得出结论,关城不用修复了,那里也不是他们的主要依仗。

    他们要在后方设三个莲堡,在关城南面河谷和东面山坡上组成竖着“品”字形的结构来阻击辽军。

    这种布置是史皇帝的意见,这与如滑铁卢战役中空心方阵的部署类似,主要是为形成交叉火力,让各个堡垒之间可以互相火力支援。

    其二则是将两个堡垒设在河边,这样沿河北上的船只可以支援堡垒,运送补给,补充人员,撤离伤员之类的。

    将辽军放过北口是主要战略,北口不宽,他们的人展不开,而秦军也没法布置太多人。

    所以史从云的战略是以北口最前方的莲堡为基础,连通后方檀州,顺州构成一条防线和补给线,利用河谷山地和莲堡,火炮阻击辽军。

    全局战线上还有西面居庸关,东面行州,营州,渝关要防守,一旦辽军集中兵力在一处,则另外两处就快速往北突破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