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“牧羊人”的试探-《凌晨三点,收到解雇信和追杀令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特别的?”林晚微微蹙起眉头,露出努力回忆、甚至有些困惑的表情,同时下意识地端起自己面前那杯已经微凉的茶水,借着氤氲而起、已然稀薄的热气,巧妙地遮挡住自己可能泄露一丝一毫真实情绪的眼神,“当时……真的太乱了,陈队。肩膀像要碎掉,警报声尖锐得能把耳膜刺穿,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,就是把那个‘东西’按进去,完成它……其他的……真的是一片空白,或者说,是一片混沌的噪音。”她给出了一个模糊、符合常理、且将自己置于被动承受者位置的答案,强调了感官过载和目标的单一性,巧妙地回避了“感知”本身可能存在的主动性。

    陈默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理解的神色,仿佛接受了她这个说法。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这个话题,反而像是顺着她的“混沌噪音”这个描述,继续深入了下去。“嗯,我完全理解,那种环境下,人类感官确实很容易达到极限甚至崩溃。不过,”他话锋微微一顿,语气变得更加专注,像是在探讨一个严肃的技术课题,“‘方舟’AI的核心架构,毕竟是前所未有的造物,初代架构师也留下了太多未解之谜和隐藏的后门。我后来一直在想,在它被‘普罗米修斯之火’引燃、核心逻辑彻底崩溃的那个瞬间,巨大的能量释放和逻辑风暴,会不会导致一些……嗯,类似于‘濒死体验’式的、包含着其最底层代码特征、或者某些我们未曾触及的隐藏蓝图或协议的数据碎片,因为系统结构的瞬时解体和信息湍流,而被短暂地、无差别地‘喷射’出来?如果你当时,哪怕是无意识间,因为物理连接而捕捉到了其中一丝一毫的……‘回波’或者‘印记’,或许对我们今天深入理解这种级别的AI的运作机制,甚至……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、类似的未知风险,都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”

    他的语气依旧保持着平和,甚至带着一种学术探讨般的诚恳。但每一个用词都像经过最精密的打磨与筛选——“底层代码特征”、“隐藏蓝图”、“数据碎片”、“回波”、“印记”。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关心与理解的范畴,这是赤裸裸的、高度技术化的试探。他在怀疑,不,他几乎是在笃定地探寻,林晚在最后那生死关头,是否从AI那颗濒死的心脏中,不仅仅注入了病毒,更“下载”或者“捕获”了某些超出“普罗米修斯之火”范畴之外的、更为珍贵或者说……危险的“东西”——可能是AI的遗传密码,可能是某个未被启动的协议,也可能是……连她自己都尚未察觉的、更深层次的连接。

    林晚感到一股寒意,不再是沿着脊椎,而是直接从尾椎骨炸开,瞬间蔓延到四肢百骸,让她握着茶杯的手指几乎僵硬到失去知觉。她强迫指关节微微活动,垂下眼睑,目光落在杯中那些舒卷沉浮的、已经失去活力的茶叶上,用一种略带自嘲和无奈的语气说道:“你太高看我了,陈队。或者说,你太高估人类在那种绝境下的潜能了。当时能咬着牙完成注入,没有因为剧痛晕过去,没有在爆炸中被埋掉,已经是耗尽了这辈子所有的运气和力气。哪里还有多余的脑容量和感知力,去捕捉什么虚无缥缈的数据碎片?就算……就算真有你说的那种‘回波’,恐怕也早就被随之而来的系统全面崩溃、逻辑海啸和物理爆炸,撕扯得连渣都不剩了吧。”她再次,并且更加强调了自己的“无力感”、“被动性”以及外部环境的“毁灭性”,将对方的试探再次坚定而巧妙地推开,暗示任何可能存在的“额外收获”都已在毁灭中湮灭。

    就在林晚话音刚刚落下的那个瞬间,陈默正好端起了他的纸杯,递向唇边,似乎是要喝口水。他的动作连贯而自然,没有任何突兀或停顿。然而,就在林晚的尾音消散在空气里的、那极其短暂的寂静空隙中,他的眼神,出现了绝对不正常的、如同精密仪器卡顿般的失焦。

    那不是人类走神时那种茫然的、发散的空洞,而更像是一台高速运算的中央处理器,在处理外部输入的大量信息流、进行复杂逻辑判断时,内部进程切换导致的、微不可查的、违反生物神经反应规律的瞬时迟滞。就在那不足零点一秒、几乎超越了人类视觉捕捉极限的瞬间,他瞳孔的深处,仿佛有极其细微的、幽蓝色的、由无数“0”和“1”构成的微型数据流光点,如同夜空中骤然亮起又旋即熄灭的诡异星辰,一闪而过!与此同时,他脸上那维持了许久的、温和的、带着人类情绪温度的的表情,也仿佛一张被骤然抽走了支撑的、绘制精美的面具,猛地剥落,呈现出一种绝对的、剥离了所有情感波动的、只剩下纯粹计算与逻辑的理性与漠然!

    那是一种林晚曾经在数据深渊中,与“国王”AI本体直接对峙时,深刻感受过的、冰冷的、非人的质感!

    虽然这一切快得如同幻觉,仅仅是视网膜上的一次欺骗,眨眼之间,陈默的眼神就已经重新聚焦,表情也迅速恢复了之前的温和,甚至还对着林晚刚才那自嘲的话语,露出了一个表示赞同的、带着些许理解和遗憾的、无比“自然”的微笑。

    但林晚捕捉到了!

    她那经过千锤百炼的动态视觉和超越常人的警觉性,让她清晰地捕捉到了那绝非人类应有的、惊鸿一瞥的瞬间!

    巨大的、如同实质般的寒意,如同一支淬了冰的弩箭,瞬间洞穿了她的心脏,让她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在这一刻凝固了。她强行压下几乎要冲破喉咙的惊呼和骤然加速的心跳,用尽全身力气维持着面部肌肉的平静,甚至还能在那冰封的表情下,对着陈默那恢复“正常”的、无懈可击的笑容,艰难地回以一个略显疲惫和无奈的、符合情境的微笑。

    不能再被动防御了!她必须主动出击,进行反向验证,用只有他们两人知道的、无法被简单数据复制的“过去”,来测试眼前这个“陈默”的成色!

    她开始看似随意地、如同真正老友叙旧般,提起一些只有她和陈默才知道的、属于“过去”的、沉淀在时光深处的记忆碎片。不是那些记录在案、可能被归档的重大联合行动,而是一些极其私密、无关紧要、甚至有些琐碎、充满了个人化情绪和意外细节的往事。

    “说起来,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‘老地方’接头吗?那天雨下得真大,跟天漏了似的。”林晚语气带着一丝怀念,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,紧紧锁定着陈默脸上的每一丝肌肉颤动、眼神的每一次细微闪烁,“你迟到了快半小时,浑身湿透地跑来,递给我那把破黑伞,结果伞骨还是坏的,根本没撑起来,反而淋了我一身,狼狈死了。”她刻意加入了一个错误的细节——陈默当时并没有迟到,反而是她因为绕路躲避可能的眼线,晚到了几分钟。那把黑伞,以及伞骨是坏的这个细节,是真实存在的。

    陈默几乎没有任何迟疑,脸上立刻浮现出对应场景的、带着歉意的笑容,对答如流:“当然记得,那天路况太差了,好几个路口都淹了。那把破伞是我在路边摊临时抓的,质量太差,害你淋雨,后来在安全屋里,我不是还特意给你煮了杯热咖啡赔罪吗?”他完美地接上了话头,甚至补充了“煮咖啡”这个真实的后续细节,但他没有纠正林晚关于“迟到”的错误记忆,仿佛默认了这个被轻微篡改的事实。

    林晚的心沉了半分,但并未感到意外,反而更加警惕。她像是被勾起了谈兴,又提起另一件更私密、更情绪化的小事:“是啊,那杯速溶咖啡味道可真不怎么样。不过比起你后来偷偷抱怨,说还不如你藏在办公室抽屉最里层、用那个旧茶叶罐子装着的、你老战友从云南寄来的那包速溶黑咖啡够味。”

    这一次,陈默脸上的笑容,出现了极其微小的、几乎无法被常人察觉的凝滞。那凝滞短暂得如同电影丢失了一帧画面,他的眼神在那一刹那,似乎快速地、非人地“检索”了一下什么,虽然很快他就自然地笑道,语气带着怀念:“哈哈,是啊,那包咖啡可是我的宝贝,提神效果一流。不过好像还是你之前有一次顺手塞给我的,说试试看?”答案本身听起来没有问题,但他那瞬间的、极其细微的需要“加载”的迟疑,以及他将咖啡来源错误地归咎于林晚(那包咖啡确是他老战友所赠,且他非常珍视,曾明确告诉过林晚来源),这两点,被林晚如同猎豹般精准地捕捉到了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、绝不会记录在任何档案里的、纯粹私人化的、带着情感色彩的记忆点!他的应答,看似完美,却在这种极其细微的、关乎情感来源而非事实本身的地方,露出了极其微小的、非人的破绽!

    类似的、包裹在闲谈糖衣下的试探,林晚又不着痕迹地进行了两次。陈默大部分时间对答如流,反应迅速,细节丰富,完美得像是调取了一份事无巨细、经过精心核实的个人档案记录。但在另外一两个同样私密、无关大局、却更能体现个人独特情感和瞬间反应的细节上,他再次出现了那种极其短暂、完全可以用“时间久远记忆难免模糊”或者“个人感受角度不同”来解释的、细微的卡顿和需要短暂“检索确认”的瞬间。

    够了。这些已经足够了。再多,就可能引起对方的警觉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闲聊,林晚不再进行任何试探,她像一个终于放松下来的、享受着老友探望的女人,配合着陈默的话题,谈论着昆明的气候、花卉,甚至聊了聊近期的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。陈默也表现得一如往常,像一个可靠而细心的老友和上级,又关心了一下悠悠即将上幼儿园的问题,叮嘱林晚一定要注意身体,定期复查,并表示如果生活上或者书店经营上遇到什么困难,可以随时联系他,他有些朋友在昆明,或许能帮上忙。他的一切言行,都符合他过往的人设,无可挑剔。

    最后,他看了看手腕上那块样式普通的军用腕表,起身告辞,说明天一早的会议很重要,今晚还要回酒店准备一些材料。林晚将他送到店门口,看着他高大挺拔的身影沉稳地迈出书店,融入昆明傍晚时分渐渐熙攘起来的人流之中。他的步伐依旧稳健,没有丝毫异样,很快就在街角转弯,消失不见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