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章-清渠-《拾穗儿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滚烫的沙子裹着汗水贴在身上,晒得黑红的脊背被日光灼得发烫,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,渗进沙子里瞬间蒸发,只留下一道道白印子。

    喊号子的声音、铁锨磕碰石头的声音、沉重的喘气声,混成一片,奏响了一曲跟黄沙、跟荒芜较劲的粗犷调子。

    王强自己要求,带着一帮手脚利索、有点泥瓦匠手艺的年轻人,专门负责检查和修补那些被沙压塌、冲毁的旧渠帮子。

    这是技术活,也是细心活。他们得先从青石坡那边开采来大小合适的石头,然后用小推车运到破损的地方。

    接着,严格按照李大叔打井时教的方法,和好水泥沙子,把石头一层层、一块块地垒起来,保证结实,再用泥抹子把里外的缝子抹平压实,尽量弄得光滑点,让水少费点劲。

    王强手上的旧伤,被汗水、沙粒反复磨着,常常疼得他直咧嘴,可他咬紧牙关,一声不吭,每个动作都仔细到位,他晓得,这渠帮子结不结实,关系到水渠能用多久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

    妇女们组成的运输队,成了连着井台、料场和三个分散工地的血脉。

    她们两人一伙,或抬或挑,用扁担扛着装满石头、沙子的竹筐,或者小心地提着和好的水泥桶,沿着刚清出的沙质渠岸艰难地往前走,脚下的沙子松软难行,每一步都要格外用力,稍不留意就会打滑。

    沉甸甸的担子把扁担压得弯弯的,嵌进她们柔弱的肩膀里,磨出了一道道红印子,汗水打湿了衣衫,贴在身上黏腻难受,却没人停下脚步。

    拾穗儿虽然年纪小,但干活的劲头一点不差,她咬着牙,和一位大婶一起抬着一筐沉沙子,瘦小的身子微微打着颤,汗水把她额前的头发都打湿了,贴在脑门上,可她那双清亮的眼睛里,却闪着一种跟她年纪不太相称的坚韧。

    村里的老人们也没闲着。他们自发地在村里宽敞的场院上支起了几口大锅,劈柴烧火,把井水烧得滚开,沏上大碗茶。

    又拿出各家凑来的面粉、玉米面,蒸出一锅锅实在的窝头、馍馍,烤好香喷喷的红薯、土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