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徐州食盐面世,百姓争相抢购。 官营的盐铺外面,每日排队购买食盐的人们络绎不绝。 每家每户都不惜拿出家中存款,买入这些精盐,囤积在家中。 甚至有商客盘算着将食盐带往江南各地出售,赚取差价,即使徐州日报一再提醒,转售江南无利可图,他们也想碰碰运气。 万一有些偏僻的村镇还是每斤五十文起步的食盐大行其道呢? 三天后,梁萧正在天策府,与麾下众人听钟离修汇报。 “结合各地送来的喜报,算上琅琊郡,徐州全境目前约有八十万户百姓,平均每户都囤积了至少十斤官盐!目前官盐已经售出超过八万石,收入超过两万万钱,折合白银约为二十万两!” “百姓似乎都在担心,如此廉价的精盐只是昙花一现,因此各地毫无意外地出现了恐慌性抢购和囤积。毕竟众所周知,平时这种品质的精盐每斤售价超过八十文,战乱年代甚至超过五百文!” 钟离修说得起劲,众人也听得兴奋。 梁萧在徐州推行仁政,支出了不少钱财。 官盐的出现,等于从门阀盐商嘴里抢食,合理地回收了这部分支出,未来还会有巨量的盈余。 当然,绝大部分的徐州百姓短期内是肯定不需要食盐了,但徐州食盐可以售往外地,持续创收! 此事更是得到了武帝的鼎力支持,名正言顺! 可以说,廉价书籍和白糖让徐州渡过难关,海盐则让徐州稳步崛起! 有了足够的收入,可以适当减轻徐州百姓的税赋,可以有力地保障徐州地区的安定,甚至万众一心,抵抗一切外敌。 “不必限制本地民众购买,只需要提醒民众,今后食盐只降不涨,并且供给稳定,如此也能让外界知道徐州的食盐产量管够。”梁萧叮嘱道,“至于食盐的来源,明眼人都应该清楚,是藏不住的。必须在外界研究出相关制盐技术之前,狠狠赚他们一笔!” 钟离修欣喜应允。 如今他的儿子钟离清风作为广陵太守,受命负责盐场之事,功莫大焉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