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种方式的弊端,在网约车、外卖等电商业务同样存在。 但电影行业又不同于两者背后的存利空间,能持续发挥,存量用户所剩无几。 所以如果只做票务平台没有其余生态辅助,那这钱烧了抢了客户也等于白干。 李牧思考之际,王常田来电了,言语间那是忧心忡忡。 “互联网这波太迅猛了,一开始还只是有所察觉,但是一会儿就搞的铺天盖地.” 王常田感慨道,他现在忧患意识最强,因为光线做的就是地网模式。 电影发行公司在各地影院设置驻地的销售人员,与影院经理拉拉关系、吃吃饭就能求個好的首周排片,搞个影院的落地宣传,这种模式始自光线,而盛于当前乐视。 “李导,你说我们这种模式会消失嘛?” 也难怪王常田忧虑,因为光线的发行占据了其公司很大一部分营收。 其实地网模式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有疲惫的迹象,因为影院的数目在这几年间飞速增长,地推销售人员无法覆盖全国的影院。 其次影院排片早已不是跟影城经理吃顿饭就能决定的事儿了,目前9000多家电影院,大部分直营院线都要受到影管公司的排片指导,地网的发挥空间很有限。 但是互联网票务这波确实是影响巨大。 数年前互联网开始大规模入局中国的电影行业时,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增量观众,也一度和传统电影行业度过了美妙的蜜月期。 没想到这个蜜月期如此短暂。 “说句实话,王总,传统的宣发已经正在消失!” 李牧给王常田在打预防针,“不要被他们那句互联网和地推是可以相互交融的给忽悠了,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,地推就无法生存,我相信王总你应该比我清楚。” 其实李牧以前也考虑过做发行,可是传统发行在这一场战争中是一败涂地,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。 院线则是躺着赚,票务平台,如果不去对接院线,你这票务平台就会被人抛弃,因此大家是合作关系。 票务平台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观众可以买到合适影院想看的电影票,低价只是手段却不是核心。 “当真是时过境迁啊。” 王常田其实心里也很清楚,这一场战斗,怕是赢不了。 就算光线也出票务平台,也无济于事。 因为光线没那么多钱去获取用户,而且光线也不是互联网公司,怎么可能在别人的专业领域击败对手,除非是做梦。 “深耕电影产业的制作端,互联网能在渠道上宣发上占据优势,但是制作端互联网思维触碰不到。” 李牧淡淡的说道,哪怕再牛逼的互联网公司,他也没办法靠“闭环、“逻辑”、“抓手”等互联网思维拍出观众喜欢看的电影。 精品内容不是快餐文化。 “光线该好好思考后面的路了。” 王常田略显沉重,战略上的调整,错一步可能就是万劫不复。 李牧点了点头,相比华艺,光线做出的调整还是很快的,至于华艺还在沉浸在去电影化的美梦之中,如今正睡的正酣。 “冲击这么大吗?” 刘伊菲眨着眼睛询问道,他刚才也听到了李牧的一些话。 第(2/3)页